新闻中心

新闻中心

联系方式

地址:徐州市铜山区棠张镇棠张工业园

服务热线:400-881-9998

手机:15366757175

电话:0516-83878292

邮箱:924678705@qq.com

企业新闻

当前位置: 首页 > 新闻中心 > 行业新闻

当南极大陆的中国红有了温度

发布时间: 2024-12-03 作者: 行业新闻

  马上进入11月,天气变得更冷了,黑龙江和北疆已白雪纷飞。北方过冬靠暖气,南方过冬全靠抖。而对于北方怕冷的朋友来说,从现在到大部分地区正式供暖的11月15日,是一段颇为难熬的日子。

  其实,由于全球变暖,现在已经比古代暖和多了。古代人没有暖气、秋裤、羽绒服,在宋代之前甚至连棉被都没有,但他们还得熬过严冬。竺可桢先生在《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》一文中指出:公元前一千年(殷末周初)、公元四百年(六朝)、公元一千二百年(南宋)和公元一千七百年(明末清初)是中国的四大寒冷期。在这几个时期,长江、洞庭湖也会结冰。古代人没有科学技术狠活傍身,几乎每一个冬天对他们都是一次残酷的生存体验。什么“燕山雪花大如席”“阑干阴崖千丈冰”“天寒白屋贫””“山冻不流云”“路有冻死骨”,看着都瑟瑟发抖。

  可是,历史上的大冰河期也好,小冰河期也好,再冷也冷不过极寒之地——南极和北极,也正是在这样的极寒之地,有一些人为了荣誉与理想,一次次以意志和科技征服极寒,并将征服极寒的科技成果惠及千家万户。

  悉尼大学的史前史学者Ian Gilligan曾经在一个关于史前气候与服装的研究项目中,做过一项实验,验证普通人对抗寒冷的反应:即便是稍低于零度的气温,对未穿衣物的人来说可能也很危险;倘若气温到了-20℃,风速为30千米每小时,那么不到15分钟,人体就会冻伤。也正因此,60后、70后小时候常常会有在冬天被手脚冻伤的经历。

  而在地球的两极,南极与北极,极寒统治着这片广袤而神秘的领域。极寒,究竟有多恐怖?那是一种能让生命瞬间陷入绝境的力量,是大自然最为严酷的考验。

  南极,被称为“世界寒极”,平均气温在零下25℃左右,最冷气温甚至可达零下93.2℃。这里终年被冰雪覆盖,狂风呼啸,暴雪肆虐。在这样的极寒环境中,普通的钢铁会变脆;如果把一杯水泼向空中,落下来的会是一片冰晶;燃油会凝固;电子科技类产品会迅速耗尽电量……对于人类来说,极寒意味着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都在承受着巨大的压力,稍有不慎就可能面临冻伤、失温甚至生命危险。

  比极寒更恐怖的是狂风。拿南极来说,这儿不仅是世界最冷的地方,也是世界上风力最大的地区。8级以上的大风每年能刮300天,年平均风速19.4米/秒,被称为地球的“风极”。南极的法国迪尔维尔站曾观测到风速达100米/秒的飓风,这相当于12级台风的3倍,是迄今世界上记录到的最大风速。肆虐的狂风会很快带走人体的热量,使人发生冻伤甚至冻死事故。

  既然环境如此恶劣,为什么世界三十多个国家在南极相继设立了150多个考察站呢?

  人类对于极地科学探索的渴望,主要有两个原因。一方面,极地远离人类生活环境,保留着生命、地球乃至太阳系早期的秘密;另一方面,极地是地球自然与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,它们既能反映地球的变化,又能对地球的发展(如气候)产生深远的影响。对其进行科学考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地球的生态环境,为应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提供科学依据。

  极地如同一个天然实验室,科学考察可以从多方向入手,涉及的学科也五花八门,包括气象、气候、生物、环境、地震、地质、矿物、冰川、海洋、医学、天体物理学、宇宙学等学科。极地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,如石油、天然气、矿产等,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。

  对于中国来说,极地科考是国家总实力的体现,是中华民族走向海洋、走向世界的重要一步。

  1983年,由于那时中国没有南极考察站,参加《南极条约》会议的中国代表团就遭受了不公待遇,在协商投票决策时,被直接“请”出了会场。第二年,也就是1984年11月,怀揣着“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做出贡献”的最高宗旨,中国第一支南极考察队出发,前往南极进行科考活动;1985年,中国在南极洲南设得兰群岛的乔治王岛上建立了第一个南极考察站——长城站。

  彼时已有十几个国家在南极建立了上百个考察站,而当时的中国甚至找不到一张完整的南极地图。对第一批南极科考专家而言,建南极站与否,关乎国家荣辱和民族尊严,在没有破冰船和专业设备的情况下,长城站正式建立,并不断开展科考活动。

  自此以后,中国的极地科考每年都在逐级飞跃式发展,直至今天变成全球极地科考的“领头羊”之一。几十年来,中国的科考队员们不畏严寒,勇闯极地,在这片神秘的土地上留下了坚实的脚印。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,开展了一系列科学研究,为我国在极地领域的话语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
  在这个过程中,自1998年随中国北极科考队出征格陵兰豪威德岛,到1999年随“雪龙号”南极科学考察队远征南极,直到今天,也就是2024年10月30日,中国科考队第41次出征南极。有一个始终以科技助力中国极地科考、为科考队员保障温暖的品牌,在默默付出——是的,就是这家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的羽绒服品牌:波司登。

  本月,在经历过严格的体能和适应性训练之后,中国极地科考队即将踏上第41次科考的征程。而波司登全新推出的极地极寒系列新产品,成为考察队员们的“亲密战友”。穿上波司登极地极寒羽绒服的科考队员们,再次面临极端环境的长时间考验。

  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物资保障部、极地考察企业合作发展中心主任陈楠,在发布会上的积极肯定,也让我们对波司登“极地极寒”在南极的表现充满了信心。

  南极的昆仑站位于东南极冰穹 A地区,海拔达4000多米,是人类在南极地区建立的海拔最高的科考站,年平均温度为零下52.5摄氏度,气压在550~600百帕之间,是典型的高海拔低温低氧环境。

  为了能在这样的极寒环境下生活并开展科考工作,出征前队员们在环境和气温类似的地区进行了适应性训练。当队友从冰崖坠落该如何救援,当你在雪原孤立无援该如何自救?野外露营、紧急避险、冰原求生、冰川攀爬、坠落救援……在这些严苛的适应性训练中,波司登始终为科考队员们提供着温暖和保护。

  自1998年到2024年,这27年中,波司登凭借自身强大实力,持续助力极地科考,在南极的极寒环境中,历经诸般考验,已成为科考队员信赖的御寒神器。

  穿越极地、探索极致,需要强大的信念,也需要科技助力。在南极科考队出征这样的重大事件中,队员们身穿极地极寒系列,彰显了波司登的品牌高度和强大实力。而搭载着千锤百炼的极寒系列,队员们的科考工作如虎添翼。

  早在2017年极寒一代产品上市时,波司登一方面秉持着为中国极地科考队员带去专业保障的初心,另一方面也将极致保暖鹅绒和极地御寒设计民用化,为大众带来更专业的御寒保暖产品。

  之后极寒系列一直在优化、持续进化。2024年,为更好助力考察队在南极作业,波司登首创了动态御寒科技,推出“中国南北极考察同款”极地极寒系列羽绒服,10月30日将正式对外发布,并随雪龙号一起远征,为极地考察队员保驾护航。

  之所以能在27年间,始终被南北极科考队所信赖,在极寒领域不断迭代是波司登成功的关键。多年来,波司登始终致力于研发最先进的保暖技术,不断挑战极寒的极限。通过与国内外科研机构的合作,波司登引入了先进的材料和工艺,如高科技保暖纤维、无缝焊接技术等,使羽绒服的保暖性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。

  升级到第五代的极地极寒系列,首创动态御寒科技,从极地世界汲取科技灵感,为羽绒服打造了“北极熊绒舱”结构,立体叠态充绒确保360度无冷点,并配备“南极鲨鱼鳃式”排湿呼吸系统,高效排出湿热气体,保持温湿平衡,解决了极地科考队员作业时候“动起来就热,停下来就冷”的实际问题。

  无论是在南极的暴风雪中,还是在北极的严寒中,波司登的羽绒服都能为科考队员们提供较为可靠的保护。这种硬核实力不仅来自于先进的技术和材料,更来自于波司登对品质的严格把控和对细节的精益求精。

  这其实也是一个优秀的人和优秀组织的必由之路。正像波司登致敬中国科考40周年的影片《感谢寒冷》中所呈现的,因为我们要挑战寒冷,战胜寒冷,最后方能拥抱寒冷,感谢寒冷。在极寒的环境中,人类遭遇极大挫折,但中国的科考队员们用他们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坚韧不拔,什么是不屈不挠。他们与背后的“温暖担当”波司登的勇气和智慧,得到了充分的展现,波司登用温暖陪伴着科考队员们,为他们提供了坚实的后盾。

  就像确认我们民族的根基一样,中国的极地科考事业是中华民族勇于探索、不断地进步的精神体现。波司登作为中国民族品牌的代表,始终秉持着“温暖全世界”的使命,为中国的极地科考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。

  在未来的日子里,波司登将继续与中国极地科考队携手前行,为中国的极地科考事业提供更优质的保暖装备。同时,波司登也将不停地改进革新,为广大购买的人带来更多高品质的羽绒服产品,让温暖传递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。

  在极寒的世界里,波司登作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,成为人类勇气与智慧的象征。极寒之境,波司登的温暖征程还在继续。我们将不断见证国民品牌与中国极地科考队的传奇故事,未来作证。

上一篇:超具体地了解阅览!久盛纯实木地暖地板面层工艺实力:技能+立异的完美结合

下一篇:皇派门窗全民普惠焕新价799元m重塑门窗质价比标准